本文刊登於「新世代青年團」(http://youth.ngo.org.tw/)的「理論與運動」專欄
日期:2000/03/28
WTO對台灣的影響
作者:徐文路、王健丞、吳佳嬅、蔡依伶/新世代青年團
編按:本文是高雄「工運理念先鋒營」第一期研習班(2000.03.25--27,高雄市勞工局主辦,高雄市基督長老教會勞工關懷中心承辦)的勞工教育教材,經作者同意刊登 於「新世代青年團」網頁 。
壹、 WTO(World Trade Organzation 世界貿易組織)的歷史發展與組織簡介
從關貿到世貿的演變
有鑑於30年代 各國為保護本國市場,競相調高關稅抵制進口商品。造成國際貿易停滯, 引發經濟大恐慌,進而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 怕再引發經濟大恐慌,因此簽訂關貿及貿易總協定(GATT),主要用來約束各國 ,保障貿易自由,節制政府干涉,企圖透過降低關稅來促進貿易。在關貿前 幾回合的協商中,的確對各國間的貿易擴張起了積極穩定的作用。各國在這 期間也藉著貿易大量累積財富。
其實財富大量累 積的主要原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生產工具被戰火摧毀。戰後世 界普遍生產供給不足的現象,幾乎只要有產品被生產出來就會被消費掉。相 較於歐陸的現象,美國本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非但沒有受到戰火波及,反而 成為世界的軍火庫,因此一躍為世界資本大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開 放市場與各國彼此合作,發展經濟增加利潤,這段期間各國主要跨國企業彼 此對立不深,也樂於彼此合作在順暢的貿易中發展經濟增加利潤。然而,關 貿在實行50年間始終沒有針對問題有效解決生產過剩,造成商品堆積的經濟 問題及投資過度形成的泡沫式金融危機。
爾後隨著生產設 備的擴張、生產力提升,商品生產速度的增加,加上相較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社會已達到一般的生活水平,而消費力原本就受限於工資與商品價格中 窄幅波動,再加上企業家原本就有打壓工資來增加利潤的動機,使得企業生 產的商品逐漸超越社會所需要量。造成各國的跨國企業相互競爭,貿易間的 摩擦也日益增加。雖然關貿幾次協商企圖透過削減關稅促進貿易順暢,但是 沒有針對問題仍然無法解決生產設備過剩和商品滯銷的問題,此時世界貿易 的問題已從生產不足轉變成生產過剩消費不足的問題了。各國的跨國企業的 競爭也逐漸白熱化,彼此對立矛盾關係也越來越深。各國也開始想要提高關 稅,舉起保護本國市場的大旗,避免其他跨國企業併吞國內企業的市場。而 資本大國對於其生產過剩的問題,也頭痛不已,因此運用強大的政治力強橫 地打開其他國家的國內市場。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美國一方面主張自由 貿易市場,運用特別301條款到處制裁弱小的國家,隨後伴著大量商品傾銷, 打擊弱小國家的資本企業,另一方面以各種手段限制其他國家資本企業商品 進入美國,完全一副美國強權的心態。儘管如此,世界上的資本大國仍然無 法解決商品過剩的問題,以及不斷出走的資本企業。
更耐人尋味的是 ,這些資本企業為了利潤、為了壓低工資,可以把國內工廠外移到落後低度 開發的國家,再把產品傾銷回國內。這些資本企業完全本著「資本無祖國」 的理念,頂著某某資本大國公司的名義,不顧原本那些勞心勞力的員工,一 旦要走就不留情面地走,把失業問題丟給政府解決。一旦發生資本周轉問題 或是貿易問題,就要求政府代為解決,把國家政府看作是替他們服務的下屬 機構。對他們而言,國家政府是他們牟取利潤的工具,打壓工資、剝削勞動 階級是他們牟取利潤的內心慾望,在這樣的關係下真正的得利者,不是勞動 階級的人們也不是國家政府,是不用解決問題的公司裡的老闆們。
在80年代中,日 本與歐洲的資本企業規模趕上美國,各資本企業相競爭奪世界市場,又合力 打擊世界上勞動階級的人們,合力壓低工資剝削勞動成果。儘管隨著世界市 場的擴大,及大量生產壓低工資的廉價商品。但是商品過剩的問題也越來越 嚴重,幾乎到了無法解決的地步,廉價商品也沒能使廉價工資的受薪階級買 得起。經濟危機不斷在世界各地爆發,關貿的功能無法控制經濟問題了,各 資本企業的下屬機構〈國家政府〉也不斷協商,想要解決各資本企業間矛盾 關係及毀滅性的經濟危機。各資本企業的下屬機構〈國家政府〉也不斷代替 資本企業立場,對內打壓工資制訂嚴苛的勞動條件。
因此,一個新的 、有強制性的、以資本自由為重點的世界性組織必須出現,這就是代替關貿 〈GATT〉的世界貿易組織〈世貿,WTO〉。
關貿與世貿的差異──世貿的權限
1994年烏拉圭回 合談判結束後,次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世貿與關貿主要差別:
一、 關貿只是一 個臨時協議而不是法律,世貿為嚴格的國際組織法律,所有成員國都要服從 世貿所有規定。
二、 關貿協商的 產品範圍是有限的貿易商品,而世貿則擴大到包含農產品、服務業、及知識 產權。尤其要注意的,世貿把「與貿易有關」的投資都涵蓋在內。
三、 關貿不容許 有交叉報復的狀況,但是世貿允許。也就是說,若甲國控告乙國限制其家電 商品,而世貿裁定甲國勝訴後,乙國仍然我行我素,甲國可以在汽車、紙業 等等其他產業領域對乙國實施報復。
從上述的差異性 可以發現,世貿對於各國的約束力大大增加,只要哪一個國家被世貿裁定違 反其法律,就會被其他國家施以貿易制裁。
在世貿下的國與國關係
然而其最關鍵重 要的是哪一國家是依賴貿易出口國,哪一國家又是商品的進口國呢!假設台 灣控告美國違反WTO,在勝訴後美國仍然不理會,台灣施行交叉報復後,美 國的反應又是如何呢?首先第一個問題是以台灣這樣依賴出口到美國的國家 ,哪一項產品可以制裁到使美國感到痛呢!第二個問題是如果美國不但不理 會,反而對台灣施行反報復,到底是美國還是台灣得利呢?誰又會退縮呢? 我們發現在資本自由移動後,資本不須與一個地區發生嚴密的關係。國家在 此時與他國談判的籌碼,只剩下其國內市場了。當以台灣和美國的市場作評 比,不管是人口的多寡、購買力的強度,都會發現美國的市場大於台灣的市 場,台灣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大於美國對台灣的依賴度。從此角度看,在世 貿裡聲音可以比較大的國家會像是購買力強的國家。其他依賴別國市場的國 家聲音只好小一點。
可是再把資本對 其影響加入觀察,會發現當一個在落後國生產商品,再運回母國銷售的跨國 企業,會慫恿落後國控告其母國,另一方面又在其母國施加壓力要求國家遵 守世貿的條款。我們可以發現,雖然跨國企業得依賴國家力量來打開國際市 場,但是跨國企業已有逐漸超過國家權力的趨勢。跨國企業懂得利用國家的 權力去對抗另一個國家。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每逢美國政府在審議是否給 予中國大陸最惠國待遇時,不管美國政府批判中共的人權問題、西藏問題, 但是始終會屈服企業的意見,美國政府最後都是曲服於資方的慾望,大陸12 億人口購買力的誘惑,給于中共最惠國待遇。
我們會發現除武 力對抗外,國與國的權力對抗是根據於國與國的市場大小作比較,人口多、 購買力強、市場大小是國與國談判的籌碼,那一國家會退讓會曲服,完全是 為了國內資本作商品貿易謀取利潤。而這其中國家為資本服務的心態,也昭 然若揭。
世貿對資本的態度
WTO與GATT在約束力的差 別外,對外資本運行也作了幾項規範。譬如世貿中的幾個重要規範;如最惠 國待遇原則、國民待遇原則、不得造成隱藏性貿易障礙。所謂最惠國待遇原 則是指:一成員國給予另一國產品的任何貿易優惠,都必須無條件地給予其 他成員國此類產品同樣貿易優惠。所謂國民待遇原則,就是說任何一國給予 外國的進口產及投資待遇,不能低於其給予國民的待遇,而所謂隱藏性貿易 障礙,主要是指由非關稅所造成的貿易障礙。
這些原則條件就是要 把世界上所有商品及資本平等對待,讓那些資本家可以自由地平等地競爭, 把那些以前用關稅等等手段限制外國商品及資本進入的市場,強力打開,把 大人和小孩看成「平等」的對待,讓他們互相競爭,把數十億美元資產的企 業同幾萬美元的企業競爭,把那些過剩的商品藉著新的市場拓展及消滅小資 本的方式,讓以資本為主的生產方式可以繼續剝削勞動力。在可以預見的未 來,可以發現企業資本的合併會加速進行,龐大的資本會繼續龐大,企業數 量會繼續減少。全世界的資本會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全世界的勞動者也會變 為這些少數人所管理。對於那些謀取利潤的資本家會同謀求生活的受薪階級 在工資上產生嚴重的對立關係。
世貿對勞動力的態度
而就隱藏性障礙而言 ,在解懌上也包含各國對勞工工資及勞動條件的差異所造成差異,從而形成 國際貿易不公平競爭。由於這些勞動基準,性質上屬於隱藏性障礙,加上低 勞動條件本來就是落後國家的特性,從而對勞動條款的爭論也在WTO會談上 被凸顯出來 。
WTO協定所透露的意識 ,就是認為透過自由貿易可以自動導致生活水準提升、零失業、所得增加, 但是顯然主要的受益者是跨國企業及其股東們。
從WTO的整體規範架構 來看,該架構並未將國際勞動基準或類似基準納入。而近年來WTO是否要納 入保障全球勞動基準,已爭辯不休。但到目前為止,所有要求都沒有成功 。
整部世界貿易組織法涉 及到保障勞動基準只有一句話,而且並不出現世貿協定的正文。其文如下 :
「貿易及經濟關係的進行 ,應著眼於提高生活水準,確保完全就業、維持實質所得及有效需求的穩定 成長,並擴大貨物及服務的生產與貿易,同時依據永續發展的目標,允許 勞動資源的最有效使用,在不違背發展的不同階段之需求與關懷下,追求環 境保護與增進環境保護之手段。」
這段文字顯然表達: WTO會員國間的自由貿易可以達到完全就業,提高生活水準的目標,但是其實 WTO完全缺乏與勞動相關之規定;而沒有規定也是一種規定,是一種完全 放任資本打壓工資剝削勞動力的規定。
在WTO的談判會議上 ,看到了各國莫不為自已的資本利益聲嘶力竭,在西雅圖會議上看到克林頓 提出研究勞動條款的建議案,被第三世界全體反對。不管第三世界的政府如何 維護他們的國內資本或是美國總統受到場外勞動團體的壓力,所提出的建議案 ,都再次顯示勞動人民的利益並不受到國家關心,也唯有透過力量的展現才有 翻轉的可能 。
對於台灣的工會運動該走向何方,也是 工會幹部大家要集體思考的問題!
貳、WTO對台灣的影響
資本主義的危機──生產過剩、消費不足、平均利潤率下降
WTO的運作邏輯在於欲解決資本主義危機 ,而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危機在於資本主義生產 關係的內在矛盾。
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 起於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內在矛盾。由於科技的發展,加上資本家 追求最高利潤率,使生產力提高,但在生產力提高的同時又受到生產資料私 有的限制。而對於擁有生產資料的資本家而言,其最終目的是獲取最高利潤率 ;因此,在生產過程中必須從工人身上極力剝削剩餘價值,而以降低工資、 提高工時、加強工作強度等都是提高剩餘價值剝削的方法。但是問題在於 資本家必須將商品在市場上出售才能實現利潤,而商品的總價格總是高於總體 工人的總所得,工人作為市場上的消費者,當然就產生需求不足、生產過剩 的危機。
由於資本主義的危機是出於相對於 需求的生產過剩,所以資本家必須不顧一切的爭奪市場。為了降低成本,一 方面必須降低勞動力成本(即可變資本的部分),一方面要提高生產力, 因此就必須解僱工人,增加不變資本的部分(發明新機器、提高生產技術) 。但資本家不能從不變資本(如機器,馬克思稱為死勞動),只能從活勞動 中取得剩餘價值;因此,資本家愈以新機器來提高生產力,整個社會上資產 階級所得的利潤率就愈下降。(資本家算平均利潤率:剩餘價值〈所謂利潤 〉除以﹝不變資本加可變資本﹞所以不變資本增加,平均利潤率就降低)。
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決定了它發展的兩個規律:一、資本家必須為大批商品 找市場,生產力愈發達,商品市場的擴張愈必要。二、資本家必須在不斷 更新技術的同時通過降低工資和原料價格來提高利潤。這兩個規律決定的資本 主義從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也決定了資本主義為了尋找廉價勞動力和 原料並開拓商品銷售市場,必須從一國之內發展到整個世界。
加入WTO對台灣弊多於利
就台灣而言,政府 開放外勞,是為了留住本地資本與吸收外資,證明台灣有便宜的勞動力,並 因而造成勞動條件的下降與大批失業人口,而失業者更形成龐大的產業後備 軍,進一步壓低勞動條件。
國際資本的自由流 動,使台灣的中小企業無法與其競爭,因而有大量企業、外資、財團的合併 ,增大,進而壟斷市場。
而消費者在資本毫 無忌憚,到處流竄的情形下,又得到哪些好處?一、消費者同時也是勞動者 ,在工資下降,失業率升高的情形下,即便商品再便宜,也沒有貨幣購買。 二、資本家處處壟斷,就有社會權力可以任意標價,恐怕商品也不見得便宜 。這恐怕獲利的還是國際資本與台灣的大財團和官僚壟斷資本吧 !
以下, 讓我們檢視這些發生在台灣的實際例子。
米酒事件的苦主─消費者、公賣局員工及米農
為了加入WTO, 台灣迫不及待地繳交所謂的「頭期款」,從米酒事件當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美國要求台灣政府把米酒當成是高酒精成份的飲用酒,而不能當做是調味用 酒(或曰食料酒),因而要調高米酒的價格。美方的目地很明顯,她們是在 為日後國外的高濃度酒進入台灣市場做準備,以便與我們的米酒在同等的高 價位上做「公平競爭」。台灣官方在這件事情上的表現,不但一點招架之力 都沒有,甚至表現出一副非常配合的態度。
在這個事件中, 直接受害的人,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所謂的廣大消費者;二是菸酒公 賣局的員工;三是與菸酒公賣局簽約的米農。第一類人的損失,很明顯地表 現在消費過程中。但是不要忘了,這些人中的大部份,在消費領域中的確是 消費者,可是在生產領域中,可是出賣勞動力的受僱者。第二與第三類的人 ,則是在國產米酒的生產過程中就受傷了。由於國外酒類商品進口,在同等 價位之下競爭,勢必形成市場萎縮的效應,因而造成國內酒廠的裁員與產量 的降低,在國內稻米收購量上也會大量減少,而使「米賤傷農」。
在此要提醒大家 的是,米酒事件只是開端,因為美國身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輸出國,其最終 的目的是要打開台灣農產品的市場,進而獨佔台灣的農產品市場。長此以往 之下,不要說米酒,就連「旺旺仙貝」和「國農鮮乳」等農產加工品,也都 將臣服於國外的商品之下。換句話說,在這種情況下,台灣加入WTO,將使 得原本已經奄奄一息的第一類產業(農、林、漁、牧、礦)更加速其步入破 產的結局。這樣的代價,已經不只是「頭期款」可以解釋的了。
另外,最近我們 可以看到兩件重大的事情,也與WTO有關,一是台灣銀行、土地銀行和中央 信託局的合併,一是國營事業民營化。
台灣的國營企業被迫向WTO低頭,最慘的還是受雇者
任何國家資本壟斷的 產業都有違WTO的精神,因此在WTO及其背後的國際資本的壓力下,台灣的 國營事業被迫全面民營化。包括台灣的金融業在內的國營企業皆面臨這樣的 巨大壓力。然而立法院審議中的「金融機構合併法草案」,其內容精神, 卻是大發國難財。為了要在合併的過程中減少合併的成本,於是以裁員(報載 預計裁員四千人)和降低勞動條件為手段進行合併。更可惡的是,「金融 機構合併法草案」共十九條,對員工權益隻字不提,且於法條中第十三條強制 指定銀行與體質不良之農漁信用部合併,明顯為財團與地方派系解套,因為 後者正是財團與地方派系掏空,造成營運上的危機。由此可見,台銀、土銀 和中信局之合併,是台灣金融合併的第一波,具有指標性和示範性。尤其要 注意的是,金融資本在諸多資本中,還具有龍頭的角色,它可以往下做產業 投資,也可以向上虛擬化,成為投機事業,但其共同的目的就是加速資本的 積累,同時也會造成貧富差距的擴大。
國企民營化的作為, 早在若干年前,就已經成為國內新興資產階級擴張版圖的最佳利多,因為國 企在早年的發展中,不但在各方面業已建立了堅實基礎,如土地的佔有,或 是運銷網路的建立,以及倉儲設施的備齊等,更重要的是獨佔的市場。然而 在國企員工反民營化的強大聲浪下,腳步一直無法加快。如今,在為因應 WTO的大環境之下,這兩年國企民營化的步伐越走越快,包括中鋼、台糖等 單位,大體上已經完成了民營化了。今後,國企所包含的業務範圍內之各項 事務及產品,再也不會因為社會、國家的特殊需要而賠本配合,而是一切「 向錢看」了。因為民營企業的營運精神,正是「利之所趨,勇往直前」,而 「拔一毛以利天下,吾不為也」!同樣的,為了強化日後與國外資本的競爭力 ,裁員與降低勞動條件,正是必經之路。
台灣農業破產──再次的原始積累
目前國內的主流學者與 政府官員多視加入WTO為台灣加入國際社會及開放自由市場的一大象徵,因 此為了繁榮、美好的遠景,政府官員及檯面上的政客個個大聲疾呼,甚至頗有 與對岸互別苗頭的政治角力不斷的上演中。而一般民眾對於加入WTO則認為 可以買到便宜的商品,提高生活的品質,然而,世界果真如此美好?好的連 米酒、蒜頭都買不到?
根據經濟部國貿局在1997 年12月所做的「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現況總報告」中指出若我國加入WTO 則在第一年農業部門的生產毛額將減少新台幣三十億三千七百萬,出口值部 分農業部門將增加新台幣一億六千二百萬元,但在進口值部分則增加新台幣 四十七億元,單農業部門就入超四十五億三千八百萬元(未升值前的新台幣 ) 。
目前台灣開放農產品進口課徵 40%--50%的關稅,但美國要求我國農產品的關稅最高只能在20%以下,而其 他非關稅的管制措施,例如進口關稅配額、限制地區進口等等措施均被要求取 消,從談判的過程中顯見我國的政府官員急欲加入WTO,在各項關稅及保護 措施上頻頻讓步。更見各國,尤其是美國積極搶入國內農產品市場。在台灣 開放農產品市場後,消費者似乎可以更低的價格買到商品,但以米酒為例, 價格不降反升,足見官方版的「消費者受益說」根本不是WTO形成的原因或 目的。農產品自由化,只不過是國際資本家能自由進出市場,不受關稅或非 關稅限制罷了。
由於台灣農地零碎,耕作規模 小,在農產品上所花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較高,美國大資本農業經營,因 為地大,自然適合以大機械進行耕作,相較下其耗費勞動力較少,亦即其農 產品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較少,當然可以較低的價格進入市場流通,因 此,台灣只要一開放農產品市場,台灣的農產品幾乎毫無招架的空間,根據 粗略估計,加入WTO後第一年將使農、畜、漁總生產價值減少新台幣二百七 十六億至三百三十億元。而目前我國「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約有二 百四十五億元,連第一年的損失都無法填補。在此情形下,勢必造成大量農 業人口進入就業市場,大量農地廢耕、休耕的現象。
由於加 入WTO以後,台灣的 農業將無法繼續與其他國家競爭,因此目前政府已經訂定出許多因應措施, 其中比較具體的兩點就是:減少農業就業人口與農地自由買賣。其實,因為 農業無法繼續維持農民的生計,當然許多農民必須轉業,這是李登輝談到的 八萬農業大軍,目前台灣農業人口約三十萬。而在這種情況下,閒置的農地 只好出售。
農民無法繼續依賴土地維生,自然必須 投入勞動力市場,販賣其勞動力來維持生計;這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所 談到的原始積累。在與其賴以維生的土地脫離後,成為一個不受土地約束的 自由人,其實是不靠販售勞動力就無法維持溫飽的人,必須在僱傭關係下的 不自由的人。藉此,資本家又多了一批產業後備軍,用來降低原來的勞動條 件,而且不怕勞動人口的不足。
目前台灣的農地政策是農地農用、但不 必農地農有。所以農民可以出售他們的農地,只要農地還是農用,但未來為 了因應加入WTO的衝擊,勢必要減少農地面積,也就是之後必定有一波農地 變更的措施,這樣的兩段式 農地變更對農民有何影響?農民首先於農地變更 前,出售其農地,但是以農 地的價格出售,在農地被收購之後,第二波將農 地地目變更,而收購農地者 便可從中獲取重利,農民並未得到任何利益,而 此時誰會出錢收購即將面臨 農業衝擊的農地呢?想當然爾,是那群號稱有良 心的資本家吧!
這樣,不只將農民從農地趕出,大財團 可從中獲取地目變更的重 利,而將進入勞動力市場的產業後備軍,更產生壓 低勞動條的作用。在加入 WTO前,未受其利,先蒙其害便是現今台灣普羅人 民的處境。蒙利的是國際 資本家和本地資本家吧 !
加入WTO,台灣受雇者的聲音在哪裡?
為了加入WTO,台灣的 受僱者業已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更可怕的是,號稱自由民主的台灣,在此次 加入WTO的過程中,官方方為 了資本家的利益,竟是如此顢頇惡霸,置勞動 大眾之權益於不顧,吾人連發 言反對的餘地都沒有。回頭一看,上至廟堂, 下至鄉里,除了極少數「不識時務」之人,又有誰站在工人的立場,站出來 反對WTO?我們一再等待他人為 我們「代言」,何不索興鼓起勇氣,自己站 出來捍衛自己的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