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於「新世代青年團」(http://youth.ngo.org.tw/)的「理論與運動」專欄
日期:2000/03/28
論資本
作者:顏朝明/整理:新世代青年團
編按:本文是高雄「工運理念先鋒營」第一期研習班(2000.03.25--27,高雄市勞工局主辦,高雄市基督長老教會勞工關懷中心承辦)的勞工教育教材,經作者同意刊登 於「新世代青年團」網頁 。
(一)
敬愛的 先鋒營兄妹,我們既然深愛台灣,就要真懂台灣社會 ,認真理解它。要理解它 ,就要找到恰當的切入點;這個切入點必須是日常 生活裡就已經是必要的, 又是頻頻發生的。在我們現代生活裡,商品就是這個 切入點,它天天跟我們 的生活纏在一起,大量地、頻繁地,而且作為財富 元素使我們不能不面對它們 。我們今天的研究就從商品開始 。
商品首先 宣稱有用,具有使用價值--無論刺激的是我們的胃腸或 幻想。使用價值可以 量化,譬如幾件衣服的「件」等等。可是在不同的商品 之間,不同的使用價值 之間,卻不能取得一致的評準,彼此的交換也就不 可能。(譬如說,一瓶 巴黎某牌的香水究竟是怎樣跟兩噸純銅交換的?靠使用 價值能嗎? )
然而不同 商品之間又非得交換不可,它們必須找出共同的東西 。不同的商品都凝結著 不同的勞動--身心的耗費。把共同點--勞動--抽出, 稱為抽象勞動。以抽象 勞動做基準,它的量化用時間做量度,商品之間的彼此 社會關係就可用「社 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評估個商品的價值。歸納起來, 商品有兩重性質:使用 價值是一重,價值是另一重。在商品的社會內容裡也有 勞動的二重性:具體 勞動使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使商品有 共同的,可評估的價值 。「勞動二重性」是瞭解現代社會的鑰匙 。
不過你們 都知道,商品並不是標著勞動時間幾分幾秒,而是標著 多少錢。讓我們看看 商品的演化。商品甲要與商品乙交換的時候,甲要向乙 看出共同點,才可交換 ;若干單位的甲要把某些單位的乙看成等量,才得交 換。簡單說,就是甲把 乙看為等價物。隨著商品交換的千百年慢慢的演化, 一般等價物(譬如說黃金 )就出現,並固定在某個商品上,成為貨幣。其他 各種各樣的商品都以這個 一般等價物表達它們的價值(譬如一部牛車價值黃 金六錢)。隨後各國政府 又以鑄幣代替金幣、以紙幣做信用貨幣,以所謂「 準貨幣」代替紙幣。當代 的新台幣、M1B、M2統計就表示我們正處在「貨幣 符號」的時代 。
「人兩腳 、錢四腳」,要是追到貨幣符號,就可追到商品,要是 追到商品,就追到使用 價值。貨幣符號拜物教來自貨幣拜物教,貨幣拜物教 來自商品拜物教。商品 拜物教忘了你我之
間其實是互助合作的關係。你我 互相提供社會必要勞動 時間於種種具體勞動上。我們理當追根究底,正本清源 再思想陣線上打一場 勝仗 。
(二)
現代社會 裡突出、有別於以往簡單商品社會的是諸位的勞動力變 為商品。請你回憶你 當初應徵的情形,就可以應驗你賣的是勞動能力、勞動 可能性,而不是勞動 成果、勞動量。你賣的是勞動力代價使你可以生活:食 衣住行育樂等等。 支付你勞動力代價的另一方呢?得以支配、使用你的勞動 力。把勞動力使用 於勞動對象(譬如原料),得出的結果是產品,具有新的 使用價值,同時在 現代社會裡,具有新的價值,成為新的商品。這裡頭又是 勞動二重性起作用 :它一方面是商品有新的使用價值,一方面又加添新價值 凝結在商品裡。我 們台灣的現代社會關係表現在高勞動參與率、長工時上。 貨幣符號轉化成資本 的機轉也是這樣:貨幣符號購買勞動力以外的種種商品 ,除非詐欺,只是 等價交換,就像你我天天都有的買賣行為一樣;貨幣符號 如果購買的是勞動力 ,並把勞動力用於為他的、社會性的工作上,便可折算 為社會平均勞動時間 ,從而折算為價值,從而使新商品增值 。
常常聽人 說,研究所謂勞動價值論過時了,沒用了,當代已是 金錢、票據時代,投資 理財都用錢計算就好了。可是只有勞動價值論才能看 出現代社會關係有抽象 勞動、社會平均勞動時間、商品價值、勞動力價格、 勞動力使用折算為價值 、商品價值的計量--這樣一貫的推演程序。沒有勞動 價值理論的話,商品價格 就變成由商品主隨意標價,然後由市場供需情況決 定價格。(我們不妨以 近來衛生紙造成搶購、囤積的情形探討一下商品價格 的意義。)
(三)
媒體有時 會出現「加工」、「附加值」等字彙,讓我們來看看 加工的情形。資方用貨 幣符號買了勞動力以後,使用勞動力從事商品生產-- 實際上勞動裡的賣方先 替資方工作了一個月後,才從資方取回勞動力的份額。 受僱者在生產上提供 的是勞動力的使用;同樣,其他的生產因素統稱為生產 資料,包括原料、輔 助材料及能源、固定或流動的勞動資料等,也加入生產。 這些資料起初是以 貨幣符號買進。它們已經實現價值。流動的生產資料變更了 使用價值而直接 把價值移轉到新的價值裡。總的說來,生產資料已在市場上 實現過價值;由 於有新的使用價值的生產而移轉原有的價值到新商品裡。 其價值量並沒變化 ,稱為不變資本 。
勞動力的 使用卻不一樣。在資方的策劃、監管下,勞動力的使用 既能生產新的使用價 值,又能生產價值。所產生的價值,一部份與勞動力的 價格相等,由資方在 勞方工作一個月後歸還勞方;超出的(剩下的)部分則 歸資方佔有,稱為剩 餘價值。可見資方所以要辦企業,所以要徵求員工,是 因為員工提供活勞動 ,提供剩餘價值,才會有所謂利潤。相對於生產資料的 不變資本,勞動力的 賣方所提供的叫可變資本。所謂剝削率,就是計算資方 所佔有的剩餘價值與 勞方回收的可變資本間的比率。剝削率也叫剩餘價值率 。我們看資本主義 商品社會裡的兩大群人所得的消長,就是查剩餘價值率, 雇主的剩餘價值是 多少?員工的可變資本是多少 ?
(四)
貨幣符號 從市場買到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生產領域裡安排 生產,把新商品投入市場 出售後,實現原有的投資和剩餘價值。如果資方把 剩餘價值完全拿去私人 消費,那麼原有投資量在下一個循環裡沒有增加,叫 簡單再生產。通常,資方 把剩餘價值的一部份加入投資,稱為擴大再生產。 無論是簡單再生產或是 擴大再生產,資本一再地經由流通(市場)、生產、 流通(市場)的循環, 總是有一天所佔有的剩餘價值量會積累到原投資量。 從此以後,該企業實質 上資方已經完全回收原投資,企業全由剩餘價值運作。 相反的員工每月提供 的新價值自動落入資方手裡,再由資方發還勞動力的價格 於勞方,勞工拿著 勞動力的價格購買消費品過日子,再回過頭來打工。這樣 的循環,使員工〝 賺柳柳,吃柳柳〞,年附一年地要靠資方的企業才能生活 。所謂「原始資本 積累」的秘密,其實天天在進行:直接生產者以前、現在 被剝奪了生產資料 ,非得生出勞動力不可。勞方有朝一日要拿回生產資料的 活,勢必經由非經 濟手段才能達到。從這個角度來講,政治鬥爭和意識型態 的鬥爭比經濟鬥爭 重要 。
(五)
整個社會 的總資本由不變資本(c)與可變資本(v)構成。經過 生產過程後增值為 c
+ v +m,m指剩餘價值。m ÷v 是剩餘價值率。這種 論述,與當今主流的論述 並不一樣。主流的提法有「生財設備」、「發財車」 等等,強調生產資料能 增加財富、產生利潤。他們並不承認不變資本的概念 ,甚至直接把固定資本 突出在統計裡,使固定資本和企業經營能力作為利潤 產生的泉源。再加上重 智傳統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一般的員工 好像是企業裡可有可 無的配件似地,沒有被尊重的基礎。我們想恢復自尊 ,固然不是跟著所謂「 工人文化」說粗話,也不是口號式的「勞工神聖」, 而是真正瞭解意識形態 的社會機轉,追根究底地在理論上打勝仗才行 。
我們要 善於分析。譬如說我們台灣從民國五十年代推行加工出口 政策。起初是勞力 密集,漸漸地就有資本密集的呼聲。讓我們分析一下勞力 密集企業與資本密集 企業究竟有什麼不同?我們可以假設某勞力密集企業商 品構成為c+v+m=10 +90+90=190;另有一個資本密集企業商品構成是c+v+m =90+10+10(兩企業的 剩餘價值率m÷v都是100%)。在市場上,市場價格只要 高於100就有剩餘價值 可以實現(這便是你我經驗得到的情景,好像商品價格 可以上下變動似地。 )倘若市場價格是150,則無論是勞力密集企業或資本 密集企業,都有50%的 利潤。但是勞力密集企業商品是10+90+50=150,而資本 密集企業是90+10+50 =150,也就是說剩餘價值率很不一樣。換句話說,某一 大類的商品,只要是 大宗的、競爭性的商品(例如民生必需品像衛生紙〉, 資本密集是趨勢, 不變資本的增長是趨勢,而可變資本相對的消減也是趨勢, 待業人口相對增加 也是趨勢。只是資方忘了一點:要是資本密集到底,成了 100+0的情況,就是 全自動化,那麼隨著員工完全消失,消費者也完全消失 ,資本家的商品只好 由其他資本家消費,結果是無利可圖,資方放棄投資 。
上面對 大宗競爭商品的討論,可以看出資本主義商品社會既然 以利潤為投資的前提 ,就不可能完全自動化,但又不會高度就業,那麼我們 台灣民國八十年代的 小蕭條就不是什麼意外的情況。某人被裁員了,發生 家庭暴力、酗酒等等社會 問題之外,做小生意失敗的也時有所聞;問明牌、 玩股票,買彩券想發橫財 的也多了起來。另一方面,資方大量浪費於推銷 管道,提高成本,轉嫁到 商品市場價格卻又帶來滯銷的情形,也所在多有 。
(六)
我們也 時常聽到技術密集、提高競爭力一類的話,究竟它們是 什麼意思?談技術密集 、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生產力等等,如果是指在單位 人時裡提高產量,那麼 單個商品所凝結的勞動量反而減少,價值也就降低。 談技術密集等等,如果 指的是開展新的生產,變成非競爭性商品,則有短時間 獲得超額利潤的可能 。談技術密集等等,也可能是指受雇員工受教育、技能 訓練的提高,其費用 由個人、家庭、社區、全社會負擔,雇主不費分文白得 複雜(高級)勞動力 的意思。只要當今的體制是形式上三權分立的國家支撐著 資方的社會權力, 技術密集云云終究是為了利潤服務,勞方只有吃虧大小、 快慢的差別而已。 技術密集等等也可能是指資本家之間的競爭,指的是資本 積累的加速,指的 是眾多資本集中為少數、寡頭大資本。我們看民國八十 年代的美國正是這樣 ,而台灣現在已正在進行 。
資本的 兩翼是資本家和生產員工,但資本家才有社會權力。他們 有貨幣符號、有生產 資料、有一整套可以使資本膨脹的運作機轉,而生產員工 只有自由,甚至 自由得一無所有 。
員工的 就業以資方能佔有剩餘價值為前提─投不投資由資方決定, 生產管理由資方 決定,商品底價由資方決定。資方在意的是總利潤量和利潤 率。以全國而論 ,全社會的總利潤量就是總剩餘價值量,但利潤率就不同了 。利潤率是利潤 除以成本,不是利潤除以可變資本 。
成本好像 人人都會算,有的用投資總額,有的用營運費用去算 成本,其實用這些方法 所計算的成本,只是在計算貨幣符號,與真正運作並 沒關係。顯然,員工的 薪水並不是成本:薪水是在工作後一個月才分發,何嘗 用在生產上呢?在 生產領域裡並沒有商品買賣,沒有價值可以計算,只有 使用價值在變換著, 無所謂成本問題。可見成本的概念也是一種社會關係, 允許資方計算貨幣符號 做為底數,以便另加利潤做為市場價格 。
至於利潤 ,在頻繁、大宗、諸多企業競爭的場合,多少有平 均利潤率的計算,資本家 們圍繞著平均利潤率各顯神通,商品價格也就圍繞 著成本加平均利潤率上下 波動著。當然資方的投資趨向於高過平均利潤率的 行業,同時趨向於避免低 於平均利潤率的行業,所以有朝陽行業和夕陽行業 的區別。我們應該注意, 所謂利潤率的算法是錯誤的,它把不變資本也歸入 可以產生新價值的項目裡 ,與勞動價值論恰好相反。生產資料是物不是人, 怎麼能提供社會平均勞動 時間呢?利潤是代表資方的社會權力。然則資方的 社會權力不只是建立在政治 權力,而且也建立在意識形態上,使勞方看錯問 題,認賊做爸。我們大家 務必在思想上認真武裝自己 。
(七)
資方既然 日日佔有剩餘價值,便能夠使喚智庫顛倒是非。我們勞 方一旦受騙─而且 也有受騙的基礎:商品拜物教或貨幣拜物教,也羨慕或模 仿佔有剩餘價值。 資方在生產領域佔有的剩餘價值在流通領域裡實現,於是 除了產業資本家以外 ,又生出商業資本家瓜分一部分產業資本家的剩餘價值 。商業資本家統籌 商品的流通,使剩餘價值得以快快實現,結果是縮短了產 業資本家的資本周轉 週期,又使產業資本家減少了流通費用,增加了生產資 本。生息資本家更進 一步,只用貨幣符號貸給產業資本家或商業資本家,就 以利息的形式又瓜分 了生產領域的剩餘價值。到了這個地步,貨幣符號好像 本身就能由本生利, 自身就能增值了,完全不用勞動價值論了。生息資本家 今天已經是金融家, 他們既像是以本求利,又像生息者又像商人(加價) 又像企業家,每當貸款 就查企業或商業是否健全,否則不貸或要求當事人做 種種調整。(擴大來看 ,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會干涉借貸國的內政就是 扮演金融資本家的角色 。)金融資本家變成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 的綜合體,而瓜分的仍是 剩餘價值。今天,自從大工業打敗了直接生產者的 頭腦和雙手後,已經有 兩百五十年。資本一再地積聚、集中,如今金融資本 已經是超級龐然大物, 生產領域、流通領域已經相對地小於貨幣符號自我運作 的領域。我們看見 有價證券市場、貨幣符號匯兌市場、期貨市場、指數市場 等等的交易額,遠大 於商品營業額,泡沫經濟等名稱出自主流人士自己的 口中,危機或大或小, 頻 頻出現。
只要貨幣 符號生出更多貨幣符號,勞動價值論便被忽視。一旦 忽視,沒有社會性勞動 量凝結在內的「商品」也就可以出現,並標上貨幣符號 單位─有了價格。人 的資歷、名譽、容貌、職位、關卡等等都可以有價格, 用來瓜分剩餘價值。 當今日常用語的黑道白道、紅包、關節、關照等等都是 現成的例子。甚至於 也有以消滅黑金做這次總統競選口號的。試問,看到 黑金就能消滅黑金嗎? 當商品社會有產生貨幣做為一般等價物的機轉,貨幣有 轉化為貨幣符號的機轉 ,貨幣符號在資本主義商品社會有轉化為資本的機轉 ,資本有分化為商業 資本的機轉,又有轉化為金融資本的機轉,金融資本 又有蛻變為貨幣符號市場 的機轉時,有心人想消滅黑金究竟有多大 可行性?
(八)
歸根究底 貨幣符號所以能變為一再地增值的資本,就在於資本 能夠買到不得不賣的 勞動力,勞動力的買方佔有了使用勞動力時所新添的價值 ,這個新添價值扣去 支付勞動力的代價所得的剩餘,就是剩餘價值。資本 家之間,比賽的是佔 有剩餘價值的能耐,但計算的卻是利潤率,也叫投資報 酬率,也就是把生產 資料(不變資本〉當做可以新添價值的根源,否認勞動 價值論。在資本家之間 ,資本家趨向於高投資報酬率的行業,結果是隱隱然在 追求利潤率的競賽裡 趨近於平均,叫平均利潤率。某資本家偶而由於創新、 企管、壟斷(如專利 、智慧型財產權〉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超額利潤率。但 如該商品屬於競爭性 項目,終究會被追平。因而資本有個趨勢是趨向獨 佔或寡頭壟斷。
壟斷的形式 不少,在我們台灣顯著的有政府的壟斷企業以及 地租(俗稱炒地皮)。土地 、空氣、水有使用價值,但本來沒價值。隨著佔 有、炒作卻變成高價格, 類似於官場中的肥缺。這種把沒價值變為高價值, 既需要意識形態又需要政治 權力,所謂官商勾結是不得不有的現象。國家最 後還提供暴力做為壟斷的 支撐:如法庭、軍警等。我們談國家機器的三大分 支,有行政、立法、司法 ,還有武力、中央銀行等。這些分支機構只在研究 的起點時視為分支,其實 是個有機的整體,多功能地維護資本的增值,其中 包括教育制度在內。勞方 不得不去拿政權,大幅改造現有架構,以便在思想 陣線上得勝,一代代地終將 移風易俗,確立新社會。
先鋒營的兄 弟姊妹,你們正是新社會的先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