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與運動 更新時間:2000.08.23
|
本文刊登於:「新世代青年團」(http://youth.ngo.org.tw/)的「青年評論」專欄
2000年8月23日 工資調漲,商品價格會跟著調漲嗎? (一)商品的價值是由物化在商品使用價值中的勞動量決定的,工資的高低與商品價格的高低無關。 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縮短工時案,明年(九十年)起,每週法定工時將由現行的每週四十八小時,縮減為雙週八十四即每週四十二小時,並附帶決議在「六個月內提促進產業升級的配套措施」。美其名為雙週八十四小時,但事實上資方著眼於「配套措施」,例如變形工時、取消基本工資、減緩縮減外勞、調整國定假日...等等。這些配套要求勞動強度的提高,可能使一個工人在一小時內耗費他從前在兩小時內耗費的勞動力,工人的過度勞動,淪為一架替資本家生產財富的機器。針對縮短工時的勞基法修法,許多企業、資方團體紛紛表示工時縮短造成企業人事成本的提高,導致企業必需提高商品的市場價格,於是就影響了產業的競爭力。資本家說,阻礙產業競爭力、衝擊傳統產業的結果是工廠關廠、逼使資本外移,結果工人沒有工作機會,因此縮短工時對勞工也不利。縮短工時會影響產業競爭力、縮短工時會迫使資本外移等主流論述的背後,有一相同的假設、前提是「工資調漲,商品價格也跟著調漲」,工資是由工資所能購買的商品價格來測量的,「工資決定商品的價格」。持這種觀點的資方經濟學者認為,商品的價格組成是由成本加上利潤,工資是成本的一部分,因此工資的提高,商品為反映成本,必會跟著提高價格;這意味著工人不應該要求提高工資。 然而,站在工人階級立場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卻完全不同於資產階級經濟學,足以擊破「工資決定商品的價格」的資方教條。根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商品的價值是由物化在商品使用價值中的勞動量決定的,是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而商品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商品市場的供需均衡只是反映了價格與價值的趨近,所以工資的高低與商品價格的高低無關。 (二) 工人工資的普遍提高只會引起資本家一般利潤率的降低,而不會影響商品的價值。 商品的價值組成由不變資本(c) 、可變資本(v)以及剩餘價值(m) 所構成。不變資本是資本為購買生產資料而支出的貨幣額,生產資料包括勞動資料與勞動對象,勞動資料例如土地、機器,勞動對象例如一切的原料;可變資本是資本為購買勞動力而支出的貨幣額,此勞動力即為工人的勞動力;資本家的預付資本是 C=c+v,在生產過程結束時得到商品,它的價值為C`=c+v+m,原來的資本C變為C`,二者的差額=m,m就是預付資本的價值增殖額,也就是預付資本生產出來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是工人工作日中的第二段時間,是工人超出必要勞動的界限做工的時間,這段剩餘勞動時間是工人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純利潤的勞動時間。剩餘價值的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主要目的,資本家對勞動力的消費過程同時就是商品和剩餘價值生產的過程。生產過程中,不變資本只進行價值的轉移,並不創造新的使用價值,原料形成產品的實體,只是改變了自己的外在形式。生產資料通過勞動過程把原來的使用價值轉移到新產品,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是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把新價值加到勞動對象上和把舊價值保存在產品中,是工人在同一時間的同一勞動動作中達到的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工人勞動的二重性,一方面必然創造價值,另一方面必然保存或轉移價值。商品在形式上是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統一,資本家之所以要生產使用價值,只是因為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資本家所關心的是:第一,他要生產具有交換價值的使用價值,意即要生產能出售的物品,商品;第二是他要使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價值,大於資本家的預付資本(c+v)。資本家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而且要生產商品、生產價值、生產剩餘價值。商品生產過程必定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真正使產品具有新的價值,是因勞動作用在勞動對象上,改變了勞動對象的原有形式,形成具有新的價值的產品。工人的勞動過程同時也是產品價值增殖的過程。因此,勞動使產品具有新的價值,勞動創造產品新的價值,勞動創造剩餘價值。商品的價值組成要素(c+v+m)中,可變資本以及剩餘價值(v+m)是工人所創造的價值,是工人與資本家分配的唯一基金,工人工資提高則資本家利潤降低,資本家利潤提高則工人工資降低。就好像工人與資本家共同分食著一盆湯,無數工人共用一個小湯匙舀湯,而資本家卻獨自貪婪地享用大湯匙舀湯。勞資雙方從來不會有所謂的雙贏局面。工人的勞動力創造了商品的價值,但在資本主義僱傭制度下,工人卻拿不到相應的報酬,工人只能被分配到維持日常生活再生產的工資,而資本家卻無償地佔有利潤。工人要求工資的提高只是要求應有的分配。 (三)工資的普遍提高,只會引起資本家一般利潤率的下降,在一定的條件下,不會影響商品的價格。 在勞動生產力、資本量、勞工人數、貨幣的價值不變的條件下,v+m是一不變的定量,由勞資雙方所分配,工人工資提高則資本家利潤降低,資本家利潤提高則工人工資降低。因此,工資的普遍提高,只會引起資本家一般利潤率的下降,與產業競爭力毫無相關之處。而且由於在勞動生產力不變等條件下,v+m為一定量,因此商品的總需求量仍舊不變,商品的價格,一般來說,在經歷短暫的波動之後,會達到新的平衡,但長期而言無論如何也不會變動。工資提高所引起生活必需品價格的提高,只是表象的供需調節過程。工人階級總是把自己的收入耗費在並且不得不耗費在生活必需品上。所以工資的普遍提高,總要引起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的提高,從而引起生活必需品市場價格的提高。生產這些必需品的資本家,支付的工資提高了,就靠提高他們的商品市場價格來求得補償。但對那些不生產生活必需品的資本家而言,他們不可能靠提高自己的商品價格來求得補償,因為對這些商品的需求是不會增加的。他們的收入會減少,從這種已經減少的收入中,他們不得不支付更多的錢才能買到同樣數量的高價生活必需品。他們的收入減少了,就不得不縮減用於奢侈品的支出。奢侈品的需求量減少了,其商品價格就會降低。所以在非生活必需品部類的工業部門中,利潤率就會下降。 (四)商品的市場價格在生活必需品與非生活必需品兩部類生產部門資本的短暫移動之後,比起原價格來說無論如何也不會變動。 對於投在各個不同工業部門中的資本,利潤率的差別會引起資本從獲利較少的部門轉移到穫利較多的部門,生產非生活必需品的工業部門轉而生產生活必需品。這種轉移過程會一直延續下去,直到一些工業部門的供給量上升到符合於增長了的需求量,而其他工業部門的供給量下降到符合於縮減了的需求量時才會停止。經過這種變化一般利潤率才會在各個工業部門中重新平均化。工資提高而引起的利潤率下降,不會局限於某些工業部門,一定會成為普遍的現象。由於可變資本和剩餘價值(v+m)是資本家和工人分配的唯一基金,工人購買力的提高只是由於工資的增加,工人購買力的提高恰巧相當於資本家購買力的降低,一方增加的需求會被另一方減少的需求抵銷。總的需求量因此仍舊不變,商品的市場價格在生活必需品與非生活必需品兩部類生產部門資本的短暫移動之後,與原價格相比無論如何也不會變動。 (五)工資調漲,商品價格不會跟著調漲。 從以上論證可以得知:工資的高低與商品價格的高低無關。工人工資的普遍調漲只是威脅到資本家的利潤將下降。但對整體的經濟競爭力、社會生產力在勞動生產力、資本量、勞工人數、貨幣的價值不變的條件下,仍是固定的。因此,根據站工人階級立場的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工資的高低與商品價值的高低無關,工資調漲,商品價格不會跟著調漲。 |